上海几月份就不热了?
1. 高温高湿,上海夏天炎热的原因
2. 上海高温的日子,一年中最长的时期
3. 为什么要强调“没有空调活不下去”的城市是上海而非杭州或苏州 1886年的《点石斋画报》中有这样一幅画:一个身着短衣短裤的壮汉赤膊坐在桌前,周围全是热气腾腾的锅碗瓢盆以及正在煎炸的菜肴。
他旁边有一扇门,上面写着“暑气熏蒸”;整个画面热到发烫、令人窒息——这当然是对夏天酷暑的生动描绘! 在近代上海,最炎热的夏季通常出现在7月中旬和8月初。气温最高值一般会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这时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近地面的空气被不断加热,形成上升气流。由于垂直向上的空气流与水平方向的风相互影响,加剧了“上蒸下煮”的感觉,使人感到酷热难挡。
在上海,除了1943年和1953年出现过连续多日超过40℃的高温天气外(前者发生在我出生以前,后者我记忆犹新),多数年份只有一天达到或非常接近40℃。在近代上海,人们并没有产生像西北或者华北那样对酷暑的深刻印象。 但是,一旦开始下雨,上海的夏天就瞬间变得清爽起来。因为雨水的降温效应,加上空气中潮湿水气的“加湿”作用,人们不会再有“蒸桑拿”的感受。只是此时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受凉感冒。
其实,只要雨水充沛、气候湿润,人们不会觉得夏天气温有多高,反之,即便出现了短暂晴好天气,也会给人闷热难耐之感。比如,同为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的浙江省杭州市,因其地处江南多雨地区,每年高温天数往往多于上海。但正因为如此,人们并不会认为杭州的夏天比上海更热。这就是地理环境赋予城市的独特气侯差异。 说到杭州,虽然也是人口密集的多人口大城市,但它与上海不同,其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有人提出,如果把上海的人口密度换算成杭州的标准,那么杭州就会立即从“宜居城市”变身成为“宜居盆地”——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况且,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城市人口多、交通拥挤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它的成因既不是人为污染,也不是人口密集导致的热力积聚。而是因为现代城市用地以水泥混凝土等建材大量铺装而导致的热量不易散发所致。无论是繁华喧闹的市中心还是静谧舒适的郊区,都存在着“城市热岛”的问题。只不过城区的热岛效应会更为明显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