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怎么报天气预报?
以前在非洲工作,单位配的翻译是乌干达籍的,有一天和他聊天,问他回不回得去乌干达看家人,他说很少回去,一般每年就农历新年前前后各回去一天,因为那时天气冷,下雨少,适合庄稼生长,是收成最好的时候,也是农民最忙的时候,他不能错过这段时间为家人多做点农活。他还告诉我,他们那个地方2月左右会下暴雨,6-7月雨水很多,10月也有暴雨,其他时间比较旱,不过每年的气温变化不大,有四季之分但不是很明显。
我当时问他能不能用简单的中文教我几句当地语言,他就用简单的普通话给我重复了“今天晴天”“明天阴天”“后天降雨”。然后还教了我一些动植物的本地名称(其实就那几个)。我告诉他这是我最喜欢听到的本地口音中文,很亲切。其实他的普通话比我标准多了。
我国的气象探测,从全球的角度来说,还属于观测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属于下数据资料“欠账户”。国家气象中心每天要向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电信系统发出160次通信,将自己观测到的探测资料贡献出来,同时从全球18个中心站领取5万多份探测资料。可以说,每天的国际气象资料互通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量。
没有其他国家的资料,光靠我们自己的探测资料,别说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就是把天气过程分析清楚都有困难。比如,在南方做天气预报,没有北方,甚至西北、青藏地区的资料,就无法知道天气系统从哪里来,有多强,会不会影响本地;做北方天气预报,没有国外的资料,也无法确定将要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在哪里,有多强以及未来哪里去,从而对我国将要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说,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际气象资料交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粮食一样,一个国家要想解决吃饭问题,完全靠进口是不行的,但适当进口一些也是需要的。在探测资料上,我们同样需要国外的资料。因此,我们一定要履行世界气象公约的义务,加入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电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