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哪个区是市中心?
从历史上看,广州的中心城区并不是现在的越秀区、天河区,而是荔湾区。秦朝时期,番禺县治所在地就有“芳村”之称(见《汉书·地理志》)。唐朝时,番禺县城迁至今一德路的旧贡院附近,即宋朝贡院,俗称“古羊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33年),在原址建起钟楼和鼓楼,并在城内筑建四座城门(即光孝门、海印门、大东门和大北门),当时城内还建有三寺七祠八庙。可见那时的广州城除了城北的外围,其余都是平地,不存在高山或丘陵。 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瘟疫等原因,大量居民死亡,城垣损毁,明崇祯十年(1637)初,因李自成军逼近,明廷急调重兵驻守广州,在清理了难民和残民后开始修缮城垣并增筑城楼,将原五门增至六门(增建小北门和聚奎楼)。这就是现在广州城建制的来源——六门通衢。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六门分布并没有遵循今天的方位来建造,而是东西南北中都有分布,其中东南西北四门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中山路、中华广场、北京西路和惠福东路的所在。而当时的聚奎楼位于现在中山纪念堂的东北侧(今中山一路)。至于为什么把聚奎楼作为正门并把它修复得最为华丽,原因是因为清初广州城的中心逐渐移向城东,而聚奎楼正是城东区最大的标志性建筑!
清朝中后期,由于人口不断膨胀,广州城的人口和面积都呈几何数增长,为了便于管理,清乾隆年间(1735-1795年)对广州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城市中心移至现解放中路一带,同时在城墙外侧绕开山岭,用条石砌筑了一条长长的护城河(也就是现在流经中山二路和人民北路的流溪河)。
随着人口的增多,城里的房子也越来越多,到了清末民初,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空地用来盖房,于是有人提出向空中发展的方案,于是在原有的屋面上加盖一层又一层,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骑楼”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后来传入了东南亚,并被当地人仿建为商业街,因此广州被称之为“骑楼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