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蜡染之乡吗?

太叔晓昕太叔晓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到成都,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艳遇”! 毕竟“春熙路上碰一碰,包管你能碰到春!” 而要说起这春熙路来,那可是和成都的“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 在汉代的时候,成都就以织锦而闻名天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的纺织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唐朝开元年间,成都的刺绣已经名扬四海了。 而在明朝中叶,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成都出现了不少专业棉纺的手工织布作坊。清中后期,成都的织绣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不少专供宫廷使用的织绣品。 不过那时虽然蜀绣已经颇有名气,但还称不上“丝绸之府”。

到了民国初年,驻防成都的军官从江浙一带招募了大批女工,教他们养蚕、缫丝,还在成都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丝厂——启新丝厂,使成都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蚕丝产区之一,渐渐有了“丝绸之府”的称号。 而让成都的丝绸产业更上一层楼的,便是李劼人之说的“丝绸之路”,即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战略物资通过驼队进入西藏,再转运四川,让这里的工业得以重建。

有了这条“丝绸之路”,成都有机会重新整合自己的工业体系,将其完善。其中就包括了位于今武侯区红牌楼街道的金沙社区,这里曾是抗战时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各种商业机构在这里云集,包括一家由美国资本控股的纸业公司。 这家公司生产的纸品主要是用来书写和印刷美式军用图表、地图、表格等,对纸张要求很高,必须细腻、洁白、柔韧、不易破碎且防水。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造纸原料就必须纯度高、无杂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反复筛选、漂白、打浆、滤水以及多次复卷,以确保质量。这家工厂的创办者是一位美国将军,他对产品的要求极其严格,有时甚至不惜代价。

为了寻找优质的造纸原料,他亲自带着工程师前往西北考察,最后在甘肃的古浪县发现了适合制浆的麻料,从而解决了原料问题。 后来苏联专家来到成都,看到这家工厂先进的流水线和完善的检测设备,都大为赞叹。

这家工厂所产的纸品,在美国军界广受好评,因此不仅供应了国内的需要,还源源不断地输往了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 而除了这家美国公司外,还有两家日资企业也在生产类似的纸品,它们分别是成都国民纸品公司和成都正光纸品公司,主要客户也都集中在军用领域。 这三家企业所产的纸品品质相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抢占先机,他们时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纸品,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买光不卖光”“以纸换粮”的奇景,以至于成都市民把这种纸称为“买办纸”。 虽然“买办纸”价格实惠,但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老百姓却很少有自己使用的。这是因为彼时成都的日用纸品,比如草稿纸、信纸、画报、香烟盒等,几乎都是依靠华东地区采购进来,本土并不生产。

乐家男乐家男优质答主

在成都郊区农村,几乎每家妇女都精通各种蜡染技术,她们用古老的蜡染技术做出的蓝底白花或白底青花等各种颜色的围腰、头帕、裙子、孩子戴的尖尖帽等民族服饰品及床单、被面等,图案丰富、精美,美观耐用,用本民族语言称为“蜡花”。在农村集市或城镇的民族用品商店,随处可见到蜡染的物品出售,在青藏铁路沿线或青藏路上,经常看到藏族同胞头上戴的尖顶帽都是蜡染后做成的。

在一些苗家的院坝,经常可见到村里的妇女围坐在一起,正在给布匹染色,也有在给染过色的布匹脱蜡的。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介绍,她们平时在家各人做各人的活路,只要天气晴好,就搭个火盆,用烧开放凉的温水泡好染料,放碱、放石灰等配料浸透了布匹,然后拉进拉出反复浸染,直到染到自己需要的颜色,取出晾干即可使用。脱蜡也非常简单,只要把染好的布匹放在锅里的热水中煮三五分钟后捞起,染料中的石蜡就融化在热水中,再经过几次漂洗就可得到蜡染布。

用做蜡染的材料也很便宜,做染料的蓝靛草(中药板兰根)在山野就可采摘到,染缸用木板做成,白布一般就地购买,蜂蜡、石灰到镇场都能买到。

由于蜡染物品经济实用,也有的用来馈赠亲友,深受欢迎,因此,只要闲下来苗家妇女就做蜡染。一位苗家妇女说:我们喜欢自己染布,用自己做的衣服心里也高兴,有的我们还拿到镇上去换些钱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