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蜡染之乡吗?
说到成都,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艳遇”! 毕竟“春熙路上碰一碰,包管你能碰到春!” 而要说起这春熙路来,那可是和成都的“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 在汉代的时候,成都就以织锦而闻名天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的纺织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唐朝开元年间,成都的刺绣已经名扬四海了。 而在明朝中叶,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成都出现了不少专业棉纺的手工织布作坊。清中后期,成都的织绣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不少专供宫廷使用的织绣品。 不过那时虽然蜀绣已经颇有名气,但还称不上“丝绸之府”。
到了民国初年,驻防成都的军官从江浙一带招募了大批女工,教他们养蚕、缫丝,还在成都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丝厂——启新丝厂,使成都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蚕丝产区之一,渐渐有了“丝绸之府”的称号。 而让成都的丝绸产业更上一层楼的,便是李劼人之说的“丝绸之路”,即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战略物资通过驼队进入西藏,再转运四川,让这里的工业得以重建。
有了这条“丝绸之路”,成都有机会重新整合自己的工业体系,将其完善。其中就包括了位于今武侯区红牌楼街道的金沙社区,这里曾是抗战时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各种商业机构在这里云集,包括一家由美国资本控股的纸业公司。 这家公司生产的纸品主要是用来书写和印刷美式军用图表、地图、表格等,对纸张要求很高,必须细腻、洁白、柔韧、不易破碎且防水。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造纸原料就必须纯度高、无杂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反复筛选、漂白、打浆、滤水以及多次复卷,以确保质量。这家工厂的创办者是一位美国将军,他对产品的要求极其严格,有时甚至不惜代价。
为了寻找优质的造纸原料,他亲自带着工程师前往西北考察,最后在甘肃的古浪县发现了适合制浆的麻料,从而解决了原料问题。 后来苏联专家来到成都,看到这家工厂先进的流水线和完善的检测设备,都大为赞叹。
这家工厂所产的纸品,在美国军界广受好评,因此不仅供应了国内的需要,还源源不断地输往了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 而除了这家美国公司外,还有两家日资企业也在生产类似的纸品,它们分别是成都国民纸品公司和成都正光纸品公司,主要客户也都集中在军用领域。 这三家企业所产的纸品品质相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抢占先机,他们时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纸品,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买光不卖光”“以纸换粮”的奇景,以至于成都市民把这种纸称为“买办纸”。 虽然“买办纸”价格实惠,但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老百姓却很少有自己使用的。这是因为彼时成都的日用纸品,比如草稿纸、信纸、画报、香烟盒等,几乎都是依靠华东地区采购进来,本土并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