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还有多长时间?
今年中秋节是阳历的9月10号,农历八月十五,距离现在还有一个月时间。 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说法,意思就是秋天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就在庭院里赏月并摆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或者“玉兔捣药”等图案。
而在现代的中秋节除了赏月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月饼了。虽然各地习俗不同,但在节日当晚肯定是要和家人团圆,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时出现了圆形且带仙器的月饼,但是当时并不流行,直到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鼓励农民种粮食,颁布了《农桑辑要》,其中就介绍了“酥饼”的做法。
又因为“酥饼”的“酥”字很别扭,而且有“饼”无“酥”也不好吃,因此到了明朝中后期就有了“月饼”这个名字。 后来到了清朝时期,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用料也越来越讲究。
比如说在乾隆年间,苏州制作的月饼就有皮酥、色赤、块大方形和圆小扁形的区别;而到了道光年间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月饼做法就更复杂了,要做馅料、油馅、糖馅等等。
直到现在,我国民间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中秋食俗,不过不管如何变化,中秋节要吃月饼这个传统一直继承了下来。 而西方国家过中秋节的时候是吃螃蟹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在月高风清之时赏菊吃蟹。而到了明清时期,螃蟹更是有了“四美”之一的称号。所以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中秋节就是要吃螃蟹。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兄弟必过的传统节日之一。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中秋也称仲秋、追月节、八月节、八月会、端正月、月节、月夕、兔日、饼节、果子节。又有二八月为肩膀,八月十五谓之中秋的来历。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圆月”,中秋的月亮,宛如明镜,月光如水而得“水月”之称,满月是中秋这一夜的情景,因此民间径直把“中秋”误作“八月半”了。中秋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上古时代人们在获得粮食作物大丰收之后,用其中一些祭天祭地。《周礼》中便有“中秋献良裘”、“秋敛草木”等记载。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习俗,《礼记》中已有“郊社”和“迎寒迎暑”等祭祀天地的活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到了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历代诗词中以“中秋”“月”为题材的篇章浩如烟海,著名篇章有张九龄《望月怀远》,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安石《桂枝香》,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纳兰性德《点绛唇·咏风兰》等。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极为热衷,唐朝的中秋,正如孟浩然那首脍炙人口的五律《同张将进望月亮》所记载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凄……”,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在《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诗序中说:“世间珍奇事特异者,皆难常得而易失也,因暂得而久玩之,则人之意适而物之神亦若留而忘归。……中秋宵,前此三夕三夕,常设席有,……中秋佳月也……”,《全唐诗》中所收的赏月诗、望月诗多达上百篇。
我国从2008年起,中秋节被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离中秋节还有271天,是2023年9月29日。
《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务院规定,中秋节放假3天不调休: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是国务院根据2012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修订2007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3号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四、决定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及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