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多少时间?
没有严格界限,一般我们认为当太阳不再升起,天边出现红色,并且一直在扩大的过程中,我们便称这时为“晚霞”开始的时间;反之,当红霞完全消失、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时,就是“晚霞”结束的瞬间。但现实中显然比这要更为复杂一些。 首先我们从物理意义上来说什么是晚霞:由于大气层的折射和反射作用,太阳光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地球表面的时候已经偏折的十分厉害,从而在地面附近大气层中产生了700纳米波长的红外辐射。这种红外辐射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却可以被敏感的传感器所记录。每当太阳下山之际,气温降低,水气凝结成雾,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凝华或冰晶现象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加,又进一步导致后向散射增强,进而诱发了对红外辐射的感知。所以说,只要温度降低且大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无论是否出现日落景象,都会有“晚霞”的出现。
其次从气象学角度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样的天气状况会更有利于形成“晚霞”。根据气象学的定义,“黄昏”是指当日末片刻钟内天空亮度和太阳亮度急剧下降的过程,而“凌晨”则指黎明前半小时左右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直至达到正午时刻的过程。所以不难看出,影响“黄昏”“凌晨”出现的最直接因素是日光和云量。同时我们注意到,“黄昏”与“凌晨”的定义中均包含有“短时间”的描述,这说明在影响 “黄昏”、“凌晨”出现的因素中还有时间和纬度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天气条件有利于产生“黄昏”(以及“凌晨”),就有可能出现“晚霞”。
那么什么天气条件才会导致“黄昏”的出现呢?我们刚才分析过,影响“黄昏”的直接原因是太阳入射角和云量。一般来说,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且云量较少的时候,符合上述条件的几率最大。 夏日的落日余晖和秋日的晚霞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的冬季和初春则很少出现(也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北方的严冬午后看到罕见的“夕阳照雪”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