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在哪西安?
华山古代通称华山,其西岳只是唐起“五岳”并称之后的名称,故华山也称西岳。陕西省地势就其形态特征而言,主要有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部分。华山即位于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之间的秦岭北沿,距东都洛阳四百四十公里,距西京长安一百二十公里,与东岳泰山并称“东岳”、“西岳”。秦岭山脉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其山体亦是陕西省内渭河平原与汉中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华山坐落在秦岭主峰南侧一隅即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境内,南临秦岭,北瞰黄渭川,自古因其险峻难攀而闻名于世。山中奇峰罗列,洞天幽深,自古以其峻峭雄奇以及三教共存而著称,被誉为“仙崖削翠、群岳之间的西瑰宝”,为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海拔2160.5米,面积835平方公里。华山之险,实际上是指华山的登山道路的险。人们常说,“华山一条路”,讲的正是华山险峻难登,游人至此,只有一条绝险的山路可以攀登。这条山路就从黄甫崖的峭壁上经过,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路,也是险道的开始。山路凿在黄甫崖峭壁上,下临深壑,十分艰险,因此路仅容一人通过,又有铁索,游人可挽索而上,名为“智取一线天”,是华山险处之首。经过一线天之后,再先后经过千尺幢、百梯蹬、老君犁沟等险道,才能登上北峰。从北峰往上,经擦耳崖可抵东峰。从东峰南下去芙蓉坪,经30里山路可上南峰。从南峰东下去苍龙岭,沿舍身崖旁的小路可登西峰。以上诸峰之间可互相往还。华山共有3个进山口,一般从东、南两面登山。南面有3条进谷的路,一是从玉泉 谷上山和西路汇合抵青柯坪,从青柯坪有两条路可登华山:一是向东穿擦耳崖可达东峰,从东峰经南峰、中峰再往西可达西峰,从西峰返回青柯坪经沿苍龙岭至北峰,然后下玉泉院而归;另一条路则是由青柯坪直向西北为长空栈道,由栈道经莲花洞可抵北峰北面的飞云亭,然后再折回青柯坪归之玉泉院。一是从瓮谷入,有道通杨柏峪,再沿山路西登至千尺幢上,即向北通北峰,从北峰往南往东,则可分别去西岳庙、玉泉院。东面有2个进谷的路,一是从黄甫峪上山同西路汇合至青柯坪,再从青柯坪分别往东西北三面登山,一是从棋盘峪上山由仙姑岭可抵云门,在云门分别去东峰、南峰。
华山不仅以险峻而闻名天下,同时它还是一处革命旧址。1934年,冯玉祥部下吉鸿昌从东北抗战场回到山西太原,与共产党员宣侠父在华山举行了抗日宣誓仪式。
解放以后,陕西省和华阴县两级人民政府对华山的建设十分重视,在整修旧路的基础上,开辟了12公里长的沿山路,并新修了18公里环山路,使游客可以乘车直达东、南进山谷口和东、南、北、西四峰下,从而大大优于从前。
华山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且是一个佛教和道教胜地。华山有36小峰,属五岳中的最高峰。据《尚书•尧典》和《大荒西经》记载,上古时有“西岳”、“神州之西极”等称呼,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后来“乘龙仙去”之地。华山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山海经》也有记载,其名沿用至今。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号称第四小洞天。据《华岳志》记载,秦始皇时,韩国人韩终登华山成仙;汉武帝时,河南嵩山人东方朔、沛县人王乔在华山得道成仙。从东汉永平年间僧人因结庐修行于华山之洞,华山便开始有了佛教,其时道教也已兴盛,以至北魏正光年间,华山“佛道相杂,聚有百余人”。唐代时,随着道教的进一步发展,道教便取代佛教成为华山宗教中的主流,沿至北宋和金代,道士仍与道、佛两教僧人及杂居百姓合处一山,彼此相处尚能和睦。元代以后,随着道教派系全真教在华山势力的进一步扩充,开始与佛教及其他教派僧人聚讼,并驱逐了在华山活动的佛教教徒和其他两教的僧人,从而开始了华山由佛、道、俗并存到全为道教圣山的演变过程。明代时,道教再次与佛教僧人居华山各半。明末清初,道教再度驱逐佛教僧人,并且在华山全境广为建筑庙台院观。这样,清末至民国时期,道教的势力达到极盛时期。现在华山保存下来的古建群及遗址基本上是清代末年及近代修建的,主要有玉泉院、金天宫、东道院、镇岳宫、西道院、云台观等道观和古庙台。
华山以险为主,尤以落差达200米的“莲花削青壁”为天下奇险,它与泰山以雄、衡山以壮、衡山以奇、恒山以峻各具其特色,因而驰名中外。华山最高峰为南峰,海拔2160.5米,与太华、云台等峰并处五石莲花之位。主峰三面绝壁,仅东面一条小路可上。
华山之险峻难攀,最能体现华山特色的是“五大险”与“七十二奇”,人们称其“奇险天下第一”确非虚誉。华山“五大奇险地”有“老君犁沟”、“猢狲愁”、“上天梯”、“千尺幢”、“百梯蹬”。犁沟是距北峰顶约四五百米的一段路程,因两旁山势极为陡峭,几乎成90度垂直,山腰间仅有一可供游人攀登的不到一米宽的小路夹在中间形如犁过的田垄,故名“老君犁沟”。由于道路险狭异常,山风一吹,游人寸步难行,稍有不慎,即有踩空踏虚之感,所以游人至此,无不惊惧战栗,有如“九里沟,愁死猴”。在北峰与西峰之间,有一条长约百余米的绝壁上开凿的垂直小路,全是靠“手脚并用”的方法,方能往上攀登。人们依其形容而称之为“上天梯”。从黄甫崖开始约50米便是“千尺幢”。“千尺幢”长30多米,宽仅两尺许,陡而直,几乎直上直下。游人攀登时,必须挽着铁索,脚踏石阶,弯腰曲背,仰身蛇行,方可从幢底到达顶部。从“千尺幢”下来是“百梯蹬”。“百梯蹬”是北峰下至黄甫崖的一条小路。“百梯蹬”路长40来米,高100多米,全是陡梯,游人行至此处,必须脚手并用,紧贴石壁,方可向上攀登。相传王母娘娘的玉龟曾在此处踏出一石窝,所以这里又名“玉龟湾”。华山之险,除了五大险地以外,更有沿悬崖绝壁上开的“云梯栈道”亦极为惊险。还有与云梯栈道相接的“擦耳崖”,长约五六百米,游人行走在上面,只觉得两旁万仞绝壁,中间深壑,云雾蒸腾,阴风习习,两旁绝壁擦耳而过,十分危险,所以游人行至这里,往往胆战心惊,不敢仰视俯视。沿“擦耳崖”向上行即可到东峰。从东峰往西是“苍龙岭”。岭窄仅1米,两壁如削,壁立千仞,上达天际下临深壑,形如游龙,由此得名。苍龙岭西靠擦耳崖,东临白云池。“长空栈道”在南峰与西峰之间的山崖下,道长100米,宽仅30厘米,下临300米深渊,游人从此处走过,心惊胆移,须腾空悬步,方可通过,故亦称天桥。传说韩愈曾在此惧不敢过,留“韩愈投书处”,后人建“韩退之投书处”纪念。除此之外,西峰“莲花峰”亦十分险峻,峰上绝壁上凿一窄道名“登天崖”,游人到此,需腾空而下,方可上峰之主峰,险也。华山诸峰奇峰罗列,岩壑秀美,“仰之如在天际,绝世而峻立”,“如自天而降,挺然绝岩,为关中之镇”,所以唐宋许多文人骚客咏华山之险峻时,认为“华山北面犹险于南”。
华山不仅以雄伟奇险而驰名,而且山上处处有泉,终年不绝,因此又是一处游览和疗养的好地方。华山有“五泉”:清冷水、玉井水、真源、飞露、神水五处,故有“仙掌莲花三岛荡,灵龟玄鹤双潭碧”之称。
华山不仅险峻难攀,而且山上还有人文景观,现存历代碑刻210余方。著名的有明成化年间华阴县令萧景《二圣宫重修记》碑,清康熙二十四年《补重修华岳庙记》碑,康熙二十六年陕西巡抚郭世隆《修葺金天宫记》碑,乾隆十年陕西提刑按察使张邦伊《重修西岳庙碑》,光绪十九年陕西巡抚端承重修华岳庙碑记等。此外,山上还有“仙掌”碑(现仅存碑头)为初唐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华山碑刻还有元代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游华山后留下的文字石刻以及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的游人登山后题刻。
华山以西岳庙为登山门户,在西岳庙周围有许多寺院、宫观,有西岳庙、玉泉院、翠云宫、金天宫等。西岳庙又名金天宫,在华阴县城东1.5公里处,始建于西汉,为历代帝王祭祀之“西岳庙”。它是中国创建较早的封建帝王祭祀山神的庙宇,唐时规模最大,唐玄宗曾亲自来此祭岳,并刻《西岳华山碑》以载其事。现存金、元、明、清各代重修碑记40余通,是研究华山“五代三帝”、“四帝三后”封禅华山极重要的文物资料。庙内西岳大殿是现存最完整的封建帝王祭岳庙殿,殿内有14块明代雕镂“岱岳仙境”通神牌。此外,庙内尚有西岳仙翁祠(即“吕祖祠”)。玉泉院在县城东5公里黄甫涧溪北,为宋政和六年道士郝大通所建,以附近有玉泉水而名。院内有“秦岭明珠”、“云起”、“苍龙岭”、“莲花峰”、“云台晚眺”、“松桧交翠”、“落雁”、“沉香”等8景。
华山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区和游乐消闲的胜地。五代时秦王李茂贞曾在此建寨屯兵。宋太祖乾德二年,华州刺史刘遇、华阴县令齐延年率2000大军在华山屯田耕战。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及清圣祖、世宗等人也都曾来华山考察过。近代,冯玉祥、吉鸿昌、张学良、于右任等均来游过华山。
1982年国务院公布华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周围群山簇拥,黄河萦回,山势险峻,风景绝异。游人在云台观处南望黄河,西北眺长安、咸阳,东瞻潼关和中条山,北望黄河和陕西渭北煤田等地区,真有一种“西北风光,如千里雪”的感觉。华阴地处秦岭北麓,潼关盆地西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7℃,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590.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全年适宜人们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