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有旅游景点吗?
1、陇西拜相乡,相传这里就是姜维降蜀的地方,西晋时因纪念姜维在此归魏称臣而设相国寨,后更名为拜相里.现为陇西县辖乡. 2、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在通渭县榜罗镇。
193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抵达陕甘边界的通渭县榜大路(今属天水)榜罗镇,10日在当地民房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放弃到宁夏的路线,改向陕北前进;同时决定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8月26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毛泽东电令在榜罗镇的红军先遣队:“迅速前往榜罗镇,争取于二十日前占领该地”。 8月24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渭县陇川,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仓惶逃往兰州。25日,主力部队攻占了榜大路站滩至马营间一带地区,并占领了榜罗镇。26日下午,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政治处主任李荣等率部进驻榜罗镇。当晚,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也来到榜罗镇。当时正值中秋节前夕,他们同红军将士们一道举行了简单的庆祝集会,并给当地群众发了节日礼品。 榜罗镇会议是土地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79年在原址建起了榜罗会议纪念馆。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马营镇 位于县城西南隅,距县城0.5公里,为县政府驻地。《明史·地理志》载:“陇西卫有马营坝”,即此。民国初,属第一区公所;1937年为城关镇;1949年属第一区;1954年析置城关镇。1958年属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复置城关镇,1998年与义岗川乡合并置马营镇至今。 据传,此地原为一古战场,明洪武年间,移民到此开荒耕作,建堡定居时因多马而得名马营。 清代,马营属北关保。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筑城堡一座,设千总衙门驻扎,城周72丈,宽2丈余,高3丈余,东面有一城门洞,门首题书“拱极”二字。城内东南角有文庙,西北有城隍庙及官府宅院。城北有古刹清真寺,系明代建筑。1949年后陆续拆除旧城垣修筑街道。
4、华岭镇 华岭镇(原名安远驿)位于县城北部,离县城约20公里。南依牛谷河,北靠兴隆山,东邻襄南乡,西接义岗镇。明清时为安远堡所在地。因地处深沟峡谷,故以堡得名安远铺。解放初属一区,1958年划归义岗公社,1961年建华岭公社,1964年华岭分社从义岗分出单独设置,1983年改置华岭乡。1998年成立华岭镇。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载:“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陇西郡太守义纵使驿亭吏安遥徙陇右羌人入居陇西郡界,因得此驿名焉。”据此可知,西汉时已在这里设过驿站。宋时,安远铺已是一个较大的集镇,“有楼馆数十区,土人商贾多聚居之,其旁皆有泉井。”
清顺治十二年(1655),在安远铺设安远县署,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县张廷芳重修县署,后移驻新集店(今新集)。清末设巡检司,管理地方治安。《甘肃新通志》载:“安远县,旧志:安远驿在县北八十里。”民国元年废安远县,安远驿亦随之撤销。
5、通渭义岗乡境内有个叫‘阴湾’的地方,据说这是唐王李世民被困此处留下的足迹。因此这个地方还修建了一处寺庙--太子寺 6、平襄古城。平襄古城,又名陇西古城,又称陇城,是通渭历史上最悠久的一座城市。据史料记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立陇西郡,郡治先在狄道(今临洮),后迁安邑(今定西)。秦末汉初,陇西郡又迁于襄南(今陇西县境),历时326年之久。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始迁于此地。三国时期,马超屯兵襄南后,陇西治所先后迁徙襄南3次,但终未离开陇山。北朝至隋朝末年,陇西郡治曾短暂迁回狄道,但不久又迁回襄南。
据考,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始由襄南迁来,初名襄安城,隋文帝开皇年间改为陇城,沿用至今。 唐代,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被列为全国三十六名城之一。元代初年,将原来的襄南(含今岷县南部)及陇西山乡一带设为陇州,治所在陇城。元至正十五年 (1355 ) ,扩州为郡,称为陇安郡,领陇西、巩昌、清水三县,隶属陕西行省巩昌府。明洪武二年(1369 ),革郡制,复为陇州。清沿袭明朝行政区划,仍为陇州治所。辛亥革命之后,陇州废除,改为陇城县。民国二年(1913),改陇城县为陇城镇,民国六年,改为陇城县。1949年10月,成立陇西县人民政府,县政府机关驻陇城。1953年至1954年,政府机关由陇城搬迁至县城。自此,作为县城的历史结束。现在,陇城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镇,但城内却保存着一大批完好的古建筑群,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辉煌的历史进程和不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