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关哪个区?
说到大关,得先从它的前世说起——拱墅区的旧称就叫“大关”(所以老拱墅人常自称“关外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杭州府;雍正四年(1726年)析府城及城郊为六门,东为艮山、南为凤阳、西为钱粮、北为拱宸、东北为上河弄、下河弄为水门,合称“六门八坊”。其中拱宸门是杭州古城的正门,位于现在杭州城的北部。
后来这里成为浙江盐业、丝绸和茶叶的集散地,商业日趋繁荣。运河两岸商号林立,店铺绵延数公里,有“十里洋场”“小上海”之称。 不过,这时的拱宸门上并没有桥。
到光绪十年(1884年),巡抚张曾裕上奏清廷,请求在拱宸门外建桥,以利交通并发展经济。光绪皇帝亲自批示同意,遂由藩司李兴锐负责筹办。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拱宸桥。 有了拱宸桥后,人们把原拱宸门附近地区称为“上拱辰”或“上拱辰门”,而将桥东桥西作上下之分,桥西谓之“下拱辰门”,俗称“大门口”。 至于为什么叫“大关”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这里是杭州城北的大门,又与江苏接壤,故称“大关”。另一种说法则是因为这里曾经设立过盐税机构,而“关”指的是征税的关卡,故而称“大关”。
时间到了现代,随着运河的上溯,运输能力的提升以及江南造船厂的成立,使得这片区域成了“船厂街坊”。那些原来沿河的住宅都被拆除了,改为了厂区。唯独留下了拱宸桥作为重要的地标,见证着这里的一切。 而如今,“大关”已经并入杭州城区,成为了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