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不是花城?
我是广州人,但不是植物学家。 广州的市花是茉莉(市树是大榕树)。我从小在旧西关长大,小时候见过的最多的花是茉莉和簕杜鹃(三角梅);后来搬到了新海珠,见的花多了起来,比如龙船花、鸡蛋花等;现在住在白云,又多了许多以前没见过或者很少见的野花……总之,感觉广州是一座很有“花气”的城市。但“花城”之名,好像并不是指这些。
我查了一下,“花城”是指中国南方的某座城市盛产鲜花的意思,这个“城”字不是特指“城市”之“城”——虽然它确实指城市的意思,但它更主要的意思是“城墙”之类的建筑,用来区别“郊外”或“农村”。所以“花城”就是“多花的城墙”或者“有许多城墙(的地方)” 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不少高楼大厦”。这跟“花都”“花都市”之类表达的意思不同,后者是“以花为名的城市”之意。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争议性,因为“花城”这个词其实不是我们广州独有的称呼,其他一些南方城市也有自称“花城”的,比如说昆明、成都、武汉等地都被称作“花城”,而它们也确实都盛产鲜花(尤其是昆明)。
所以我还是同意上面那个关于“花城”定义的解析的,不过如果从语法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个短语更像是由“花+城”两个成分构成的名词,而不是一个形容词。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有木本花卉600种,草本花卉500种,种类居全国之冠。1959年,国务院在评选首都十大建筑时,把园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组织了首都园林建设考察组,在全国各地考察引种植物。经过一年多时间考察了129个城市以后,对北京、上海、广州等52个城市就植物资源、园艺水平、花卉种类、培育水平4个方面打分排序。广州以总分1000分之285分荣登榜首。广州在“花城”这一城市品牌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市民对花的喜爱以及政府、行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家家种花,月月有花”,是广州素有的风习和特点。市民爱花种花,有悠久的历史。南汉时,南海王刘盆僭称帝,在广州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遍植花草,广州因此被称为“南国明珠”。南宋时,广州已是“园圃之多,甲于天下”,城内外到处是种花人和数以万计的花田花地,一年四季有应时鲜花供应市场,吸引各地士女“倾城游赏”。清末民初的羊城繁华热闹,其中就数花市最盛,花农“携筐担盒,担花出卖,花之名色品类,有数十种之多,市上皆是花人”。广州花市成了全国闻名的花卉交易市场,广州从此有“花城”之称。建国以后,广州更加爱花、种花、赏花。广州市内,大小公园四季有花,月月不同。市区内外,种花人家不断增多。每逢春节和各种花会,更是热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