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园前有公园吗?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探讨“以公园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营造,是否适合城市空间的发展。 先给出答案:不适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从历史中找答案。 近代广州(包括今广州、番禺)最早出现的公共活动中心,是1863年建设的“同文馆”。 是的,就是建立在同文馆里,由当时两广总督劳崇光发起成立,并得到了英、法、美等国外商支持的“商务总会”。
此后,在1907年又出现了“南园”。 请注意时间节奏,从1863年到1907年,近代广州出现的第一和第二两个大型公共空间,间隔了44年之久。 这并不是因为广州缺乏公民社会意识,而是因为近代广州的城市发展,其实是从外商需求出发进行规划建设的——无论是“商务总会”还是“南园”,最初都是由外商所主导。 “南园”建成后,由于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成为当时广州最热闹的公共游乐场所之一,每天入园游客络绎不绝。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撤往重庆,广东成为日军轰炸的最重要目标之一。1938年10月,广联百货公司被日机炸毁后,商家纷纷撤柜,经营锐减,人气凋零;而1938年后成立的西园更是因战乱频繁遭受破坏。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市民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国家管制,因此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比如1952年建立的越秀公园,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堆叠假山、修建园池、栽种花木,打造成一个供人民游览观赏的综合性公园。 在那时,这样的公共空间虽然不多,但胜在干净整齐,还免费向公众开放,深受大众欢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以政府为主导建设的公共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于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公共建筑形式出现了——它就是今天的主题公园。 相对于历史悠久、建设成熟、功能齐全的越秀公园,今天的琶洲大桥北侧的公园就是典型的“以公园为中心”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