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都包括哪些地方?
“大成都”的概念一直在变,目前来说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成都周边地区都隶属于川西行署区(后改为成都军区)管辖,当时划定的成都是指今成都市及周围各县;
2.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农村体制改革中,成都是指的今天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范围基本与古代蜀郡范围相当,即今天成都、德阳、绵阳、眉山和雅安五市;
3.1989年启动“成都经济圈”计划时,将广汉、邛崃等县纳入,其范围大于上一段提到的“成都平原经济区”,但小于现在的大成都;
4.2014年开始建设蓉欧快铁后,为了便于和欧洲进行铁路联运,将古绵竹归入成都都市圈,使成都的版图增加了将近一倍,同时取消了过去的“主城区”“郊区”等概念,全部变成了“中心城区”。
所以根据以上划分标准,现在的简阳、都江堰、彭州以及以前的崇州、蒲江等地均不属于大成都的范围。至于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区域,主要是考虑这些地方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而且交通基础相对较好。
然而,除了交通基础和经济发展因素外,是否还有考虑过人口密度等因素呢——毕竟有些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是人口稀疏,如果在那里修一圈房子就能把GDP搞上去的话那政府早就这么干了。
大成都规划
2002年,大成都市总体规划正式通过,规划面积12390平方公里,其中市域9491平方公里、城区2899平方公里。城区部分由一环、二环、三环、绕城高速包围区域及外围高新西区、龙泉驿区、温江、新都等部分乡镇构成,土地面积约2900平方公里;市域部分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双流、郫县、新都、温江、龙泉驿、金堂、新津、都江堰等9市(县)。在2020年实现成都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500亿元,人口控制在11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0平方公里。大成都规划使成都由西部地区的中心和枢纽城市成长为仅次于京、津、沪三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全国第四大“特大城市”。
成都市行政区划的扩大
2003年3月,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四川省调整成都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报告和民政部关于四川省成都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报告,决定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将双流县的犀浦镇划归成都市武侯区管辖;将温江县的涌泉镇、花园乡划归成都市青羊区管辖。至此,新调整后的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5个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9个县(市),代管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个县级市。
大成都战略
在市委11次全委会上,正式提出构建环成都城市经济圈的总体设想,确定“突破中心城区空间瓶颈制约,建设川西城市群核心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大成都战略正式启动。
大成都战略的最终确立
2006年,省委8次全会正式确立成都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实施构建环成都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快发展,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市委12次全委会和成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大成都”战略确定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和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