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是多长时间?
“东”是一个时间单位,为一甲子中的第四段,每段六十年,共计一百年。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为一周期,即一个“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为一个“周天”,即一个星期。把一星期分成四份,每份十二辰(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排列),为“一季”,即一个月。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以正月为起点,逢七进一,逆数至第四个月,为“三月”;逢八进一,顺数至第七个月,为“八月”。一年共有十二月,每月30天,遇闰月加29或30天。这样计算下来,一年的总天数为365.2425天。将这个总天数除以7,得出每年有52个“东”。 这种算法比较复杂,不方便记忆和使用,后来人们又总结出一种简单记法——“花甲纪年法”。即在“甲子”之后加上“乙丑”“丙寅”……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直到第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庚戌”为止。然后把这六十组连续的数字相加,得720。再把它平均分配到12个月中,得到每个月都是60天,剩下的4天左右的时间,就安排给闰月使用。如此,每个月都包含有“甲”“己”两干,每天也都包含有“子”“午”两个时辰(古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目前的两个小时)。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一定的误差,到清末同治年间,学者杨深秀提出了一种新的校正方法——“干支纪时法”,即用“五纬”(木星、金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合称)运动的情况来对“花甲纪年法”进行校正。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和计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研究月球土壤样品的过程中发现,月球的自转方向可能比人们原来的认识更晚,也就是说,月球可能在3亿~4亿年前才完成自转,这对于我们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年月日的变化会带来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