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为什么并富阳?
对于老杭州人来说,“并入”是个很刺眼的词儿。 杭州是1954年建市的,之前一直称临安(临安县于1987年被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归杭州市滨江区)。建国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百业待兴,所以当时杭州的行政区划跟唐代相当,也就是十一个区,分别是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原江干区和下城区合并而成)、西湖区、北区(现为上塘街道)、南区(南星街道)、郊阳区(现为拱宸桥街道)、丁桥区(已不存在)、朝晖区的双菱区和华丰区(均为朝晖街道的前身)、城东管理区(现为采荷街道)及笕桥乡。 后来,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城东区的基础上设立杭州市第20区人民政府,同时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上塘、拱宸、郊阳、丁桥、上城和平原2个公社。
1953年因郊区农村人口猛增,又撤消了郊阳区,分别设立了笕桥、沈家、乔司、周王庙和盐仓5个办事处。
1956年初,将20个街政府调整为11个,分别是庆春门、武林门、朝晖、上塘、拱宸、小河、丁桥、文教、城东、城北和新街3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古荡、翠苑和朝晖3个乡。
随后几年,又对市区范围内的乡镇进行了调整,其中1957年撤销了丁桥镇,将其所属村庄分别划归城区的街道管辖;1958年初,又将上城、下城的几个公社划归郊区,同年,撤销11个街道办事处的建制,改设为11个人民公社,此时,城市地域基本与今大致相同。
1959年,恢复街道名称,分设11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60年撤销革命委员会,重新设立11个街人民政府。1967年,由“街道”更名为“地区”,并在名称前加注“革”字。1980年又恢复“街道”名称至今。 而富阳古称富春江一带,自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开始设县以来一直是钱塘县辖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富春江为界,划江南为富阳、桐庐两县。
1958年11月,桐庐、富阳两县并入余杭县。1961年9月,复置桐庐、富阳两县。1994年2月,撤桐庐县,设立桐庐市(县级)。2001年2月,撤销桐庐市,设立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