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香积寺可以住宿吗?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郊1km处神鹿坊,唐代著名寺院。香积寺历史上称为兴教寺。据记载,唐高祖武德初年,僧志怀曾在这里建过寺,中宗神龙二年(706)重修,因寺旁有唐高祖时为太子时避务农而修的“农圃城”旧址,寺内建筑规模庞大,故改名为“兴教寺”。安史之乱后,寺内建筑毁坏严重,“城与寺皆空”,只有山门、斋堂、弥陀院和部分僧舍还保留着。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吴楚人周叔鸾任兴教寺都维那(寺职名),在寺的东、西增建了观音、药王等七楼,又在寺中增修了文殊、普贤、慈氏三台等殿。唐武宗会昌灭法中,这里被拆废,只有慈氏台幸免。唐宣宗大中十年(545)恢复,赐名为“兴福寺”,由僧法全担任都维那。咸通十四年(873)僧道融任寺主持,因寺地在神鹿原故称为神鹿寺,后来简称“香积寺”。
兴庆宫建成以后,由于该宫殿毗邻香积寺,香积寺遂成为了宫禁之外的佛寺。咸通十三年,唐僖宗驾幸兴庆宫,游幸此寺。由于香积寺毗邻帝王避暑游息的宫苑,故而僧侣与士大夫文人、皇亲国戚往来不断,唐末五代时期更是文人宴游之所。
宋代之后,香积寺因战乱日益衰败。明成化间重修,明神宗万历间又增修,以后屡有修葺。寺内有殿,堂,楼阁等建筑三十余座,十分壮观,可惜在清朝乾隆年间全部遭毁。清末,住持僧法镜与僧常光募资重修。
香积古刹,始建于公元681年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相传为李世民游幸兴庆宫时,于神鹿原上(今西安东南)见神光,异香灵草,瑞草盛开,谓为神物,遂敕建寺。该寺几经兴废,现为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祖庭之一,为中国佛教八小丛林之一。寺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神鹿坊。
香积寺规模宏大。内有山门、前、后殿和东西配殿及禅房等,还有钟楼、鼓楼、法堂等。寺西南隅植有古枫树一株,相传为隋唐遗物,每年秋霜降前后叶呈深黄,经冬不落,古干虬枝,颇具雄姿,成为兴庆宫内八景之一。民国年间,此枫为白狐所据,白狐死后,枯干不荣,遂被锯除。寺周古碑林立,其中尤以兴庆池东南的唐《兴庆宫玄武池兴庆寺修葺记》和《修功德寺造像碑》尤为珍贵。
1983年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是西安市区重要的游览观光寺庙之一。古寺有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大士殿、千手大悲殿、卧佛殿、东西方丈院、关岳殿和藏经楼。寺内供奉著释加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和大士五大坐佛。藏经楼藏有《大正新修大藏经》、《频伽大藏经》、《频伽精舍藏》、《碛砂藏》、《赵氏藏》等佛教经典。寺前院两侧有明代所建钟、鼓楼,是明代西安城七十二座鼓楼中保存至今的两座。寺内还保存有数十通历代重修碑石。
唐代书法家钟绍京、颜真卿和柳公权,宋代米芾,明代张文明及清代王铎等都有珍贵的书碑碑林存留寺内,值得游览品味。
香积寺是历史遗迹保存最多而比较完整的古迹之一。寺内有兴庆宫古池遗址、古佛及唐代兴庆宫碑刻等名胜古迹。
古池遗址:在寺内东南角。池呈长方形,长170米,宽75米,中间有长方形小池,长13米,宽9米,池内有方形小亭(已毁)。池北岸为寺内古建“兴庆宫池”,建于唐神龙年间,当时池水清澈,荷花飘香,池旁建有长廊、凉亭;池水曲折通入兴庆宫、南熏阁等建筑。池东岸有碑林,有明万历十一年(11143》《重修龙池碑并铭》及清乾隆、嘉庆年间碑碣五方。民国九年(11106)有碑碣三方。池西岸有明代修建八角亭,上悬有“古佛”金字匾额。在八角亭内有唐代大法师舍利塔,方形石塔,每边长1米,塔中有木龛,供奉著佛,龛上刻铭文,记述高僧生卒年月及开龛取舍利等情况。其文字为:“天竺国大法师玄奘法师,诚公法师弟子沙门怀迪,敬奉奉为三藏报如来说……法弟子沙门前光愿此塔之所(所)生,愿祖师示导众生,乃誓……
古佛:在古池旁壁龛内,为唐代雕刻,内供奉著释迦牟尼佛和一佛、二弟子以及二供养人泥塑像,形象逼真。
兴庆宫石碑:在寺内东南隅古池北岸。石碑,高3米,宽148米,厚0.58米。其文记叙为“兴庆宫修葺”事记。碑首篆书:“兴庆宫碑,碑阴题:“修功德寺,碑”。据碑文记载:兴庆宫始建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1),在唐神龙二年(701)年间,唐中宗李显曾敕建,在咸亨三年(672)兴庆元年重修。此碑是记录重修之记。碑碣,清嘉庆二十四年三月。
兴庆碑石碑:在碑林东侧古池东岸壁基座。唐乾宁二年(公元8588)立,其碑石质青石,龟碑基座,碑高3米,宽181米,厚05米,上书“唐碑碑阳,碑首雕:“兴元石碑。正面及碑阴、碑侧刻文,此碑是唐兴庆宫内重要历史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