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里有什么好玩的?
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初建时,基座砖台为正方形,总高36米,上为两层屋檐的木结构,每层三檐,中间设有腰檐,两层的屋檐均有16根冲天支柱,顶为四角攒尖式,上有鎏金的宝顶。楼身为木结构,共有32个木柱支撑,柱与柱用梁枋相连结,每个夹层采用32绕式方形立柱回廊式结构,柱上斗拱层叠雄伟。檐下有两层木雕斗拱,使楼体更加壮观。
钟楼内悬挂的巨钟系明代景泰二年(1451年)铸造的“景泰钟”,钟高5米,直径1.5米,重约10吨。钟的上半部铸有云龙纹,盘边铸有八卦图,下半部铸梵文。击撞此钟时,悠扬的钟声10里内都能听到。
在明代,西安城的中心不是钟楼,而是鼓楼,在明代鼓楼南边(南门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作城市主轴,钟楼则位于东西向的横街北端,即钟楼初建时并不在城市的中心。据说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在设计西安的时候,认为龙首原上风水极佳,是帝王的吉壤,如果有人在这里建都,明朝的天下将不稳。朱元璋听后,派人在龙首原上建起了钟楼。如此一说,西安的钟楼就不仅仅是时间建筑,而且还是风水建筑、政治建筑了。另外,明王朝定都在南京,西安(时称“西安府”)作为明朝的陪都,西安府治并不在钟楼所在的区域。据记载,当时的西安府府治设在“府东街、府西街”以北的“府南街、府北街”相交处。由此可知,钟楼初建时所在的“东木头市、西木头市”并没有成为当时西安府的中心。 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木市口”的中心地位逐渐取代了府衙门前的中心地位,钟楼的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大雁塔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
位于西安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与大雁塔一样,小雁塔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国外高僧在国内讲经说法的场所,只不过小雁塔在荐福寺内,而大雁塔在慈恩寺内。小雁塔曾遭受过30余次地震,特别是1487年的8级大地震,塔顶震毁,南边4层严重坍塌。但它却仍然屹立在那儿,所以小雁塔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小雁塔塔高13层,43.4米,塔形秀丽,与大雁塔的巍峨浑厚形成鲜明的对照。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系列遗产,小雁塔作为“丝绸之路”中的一处代表遗址点而成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