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陵有什么景点?
1、李畋纪念馆,位于醴陵市洪源村李畋寨(现名李畋村)。 2004年6月兴建,11月竣工。2005年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畋是唐朝末年人,生于公元845年,卒于983年,是我国唐代造药工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爆竹的人。他因放爆竹时发现火药具有爆炸性能而制成火药和爆竹,开创了人类利用易燃易爆物作为能源的先河。
据史书记载:唐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春,黄巢所率农民起义军攻陷潭州,直逼醴陵县城,百姓纷纷躲进庙宇避难,当时有几位老妇也进了关圣祠躲避。不料,起义军攻入城内后,一把大火便将此庙及周围房屋烧得干干净净。待火灭兵退之后,几位老妇从余灰中拾得几枚未炸开的爆竹,将竹里的火药倒出来,把硝装入细草秆里点燃,“哧”地一声射了出去,顿时烟尘四起,吓得群贼抱头鼠窜。原来这是李畋在庙里为避战乱而特制的土火炮——爆竹。 从此李畋便潜心研究硝、硫黄与木炭配合的比例关系,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制成了既能发声又能发出火花的爆竹。
此后爆竹不仅成为民众辞旧迎新的喜庆用品,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以报警传递消息,成为古今中外人们必不可少的烟火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醴陵人民于公元1128年在李畋诞生的地方建起了李畋祠,历代均有修葺或重建。现存建筑有前厅和后堂两部分,两侧各有一厢房,均为砖木结构。前厅内供李畋及其妻子坐像两尊;后堂正中悬有“功著南朝”匾额,两边对联为:“爆竹声中除旧岁,烟花烂漫庆新年”;两旁联额皆为清朝大学士郑板桥所书;两侧墙壁上嵌有《李畋传》石碑二块,另还有石碑刻文数篇;东西厢房内陈列有关李畋的文史资料和一些仿古制作的烟花爆竹模型。1979年,中国民俗学会湖南分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在此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间民俗文物研究机构一一李畋民俗文物研究室。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在此举办一些有关的民俗活动。
2、王船山故居 王船山(1619-1692),汉族,原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永历九年(1655)举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赴京会试落第,次年南归,从此不再应科举考试。晚年居湘西石船山中,从事著述至终。 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夫之与顾炎武和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清三大家”。
他的著作多达百余种,传世的有四十余种。代表作如《周易内传发微》、《读通鉴论》等。其中,哲学方面的主要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尚书引义》等等。历史著作主要有《宋元学案》、《读史丛编》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创作了《春秋家说》以及一些历史剧。他在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不少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诗故》、《庄子解》、《诗经世本古义》、《楚辞通释》等等。他还著有《孟子考》、《周易》、《黄书》、《梦庵集》等。他对经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对佛学也有涉猎。
王夫之称其故居“观云楼”为故乡第一胜景,并赋诗曰:“小阁虚悬洞庭月,高峰时见衡岳云。”因此后人又称其为“观云楼”,以区别于其它叫“观云山”的楼。 王夫之早年曾读书于衡阳石鼓书院,后多次回故里讲学,并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半个世纪时间。观云山原有许多古建筑,大多毁于清末至民国年间。解放初期仍有房屋一百多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的几座房屋被红卫兵拆毁。现在只见残基断瓦,荒草丛生,仅存一幢建于清代光绪十八年的六扇门砖木结构房屋。门前立有一块清同治十年(1871年)所立的《王船山故居记》石刻,屋前有一口清嘉庆三年(1799年)所立的水井,尚存水痕。该处原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渌江书院
醴陵古称“渌江乡”,故名“渌江书院”。
始建于北宋宝祐二年(1254年),后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千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前院、后院及南北两厢组成,四周环以高墙,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前原建有照壁,现已不存。院内布局严谨,环境幽雅。主体建筑有讲堂五间,前有廊檐一座,讲堂后面为明道斋,左右配以魁星楼、崇圣祠、乡贤祠及东西耳房和门房等,这些建筑多为歇山顶硬山顶混合式结构。
2001年12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左权公园
左权(1905~1942),湖南省醴陵县(今属湖南株洲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著名抗日英雄。
左权生平事迹展览馆位于醴陵市区东南约1公里的湘东地区烈士陵园内。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示左权将军光辉一生和崇高精神而修建的。全馆占地面积68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
馆内主要由主展馆、广场和烈士纪念碑三部分组成。主展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分为左权同志生平展、抗战成就展、醴陵抗战文物展、英烈业绩展四大专题展厅。
5、李立三故居 李立三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茅岭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新谷靠做小生意为生,母亲刘冬妹勤劳善良,养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1909年,李立三随父母迁往湖南省湘乡县安化县交界处的白田村定居。1914年到长沙求学。
2003年初,李立三家眷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