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是哪?
“中”一般指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区广州起义路 200 号。原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设立的“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督团部”旧址,1938年被日军飞机轰炸毁损。1939年初由国民政府下令重建,并定名为“中山纪念堂”。
在旧大陆,只有欧洲和亚洲拥有数量可观的古典主义建筑和意大利风格建筑。在旧大陆的西部或东部地区,这种建筑风格都曾是当地殖民时代或帝国时代的标志性象征。例如,白城堡(Palazzo Caffaro)是威尼斯最华丽的宫殿之一,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德里苏丹国时期的贾玛清真寺在伊斯兰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曼谷的国立博物馆和圣托波尼教堂(Santiboini Church)都是泰国国家历史古迹。在旧大陆的另一个极端——大洋洲——同样也有几个著名的例子,如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国会大厦、新西兰奥克兰的新市政厅以及瓦努阿图的维拉港的大教堂。这些建筑物不仅代表着其所在国家的悠久历史和传承,而且还展示了它们作为殖民地时期首都的辉煌。
但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各地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那些曾经作为殖民地和帝国象征的古典主义建筑和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正逐渐被淘汰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像中山纪念堂这样上世纪初建立的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建筑正在逐渐沦为“烂尾楼”和“鬼城”。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不采取行动来拯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呢?
首先,对于这些遗产的保护并非易事。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的古典主义建筑和意大利式建筑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修葺或整备工作,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鉴定的基础上,并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这些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周围的高楼大厦林立,而它们自身也有可能成为高楼的一部分。在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遗址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其次,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也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历史的遗产,另一方面又要摒弃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恶果。如何找到这两个方面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经济和社会问题也需要考虑在内。对于那些已经沦为烂尾楼的建筑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废墟呢?是将它们全部推倒重来还是留待后人去发掘和考证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