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观音庙吗?
我住的地方旁边,就是广州最大的寺庙之一——光孝寺! 光孝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是中国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寺庙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寺”。 据记载,光孝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2年—549年),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扩建。
虽然历史久远,但如今的建筑多为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所重建或维修、重建的。 寺庙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和大雄宝殿以及东西配殿和斋堂等。 大雄宝殿是寺院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佛寺中最重要的殿堂。
大雄宝殿内共有三十多尊金漆佛像,最高的大佛像高达数米,最矮的小佛像也有一尺多高,都是出自名雕刻家之手。这些佛像塑造精湛,形象逼真,神态各异。
除大雄宝殿外,寺庙里还有一座别致的建筑物——“六祖堂”,内供禅宗祖师爷惠能塑像及他所说的经典著作。 这里还是广东弘法佛教协会的所在地,香火颇盛。
每逢初一十五和佛菩萨生日的时候,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尤其是春节时,人气之旺令人吃惊。尤其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前后,因为在此前五天这里是广州民间备年的场所之一,要采购供品、香烛纸钱等等。 除了烧香礼佛之外,这里也是游玩休憩的好去处。
广府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江河纵横,是典型的南方水网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广府地区形成了以龙母、北帝和南海神为代表的水神信仰,而观音菩萨在广府地区也备受信众的敬仰和膜拜。与其它岭南文化城市相比,广州的观音庙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广州的本土观音信仰在中国观音文化发展史上却颇具特色。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观世音菩萨以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慈悲本怀已经为中原人民所熟悉、喜爱,被中国本土宗教引为己有而在中原各地设庙祀奉。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始,观音菩萨便被历代高僧大德视为“家珍”,中国化的观音菩萨以本土文化为载体、沿着中国化的道路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被广大华夏子孙认同的中国观音大士。
东晋太元三年(378)西天竺僧人昙摩耶舍在广州光孝寺译出的南朝本《生经》卷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汉文《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的最早本子,这是《法华经·普门品》初传内地的第一部译本,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把观音菩萨描绘得十分高大: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因为其观世界声音而得名。他具有三十三种应化身。如有众生能听到其名号,便可解危难,不受刀兵、水火、恶鬼毒蛇等的烦恼。
南北朝时期,以“普门示应”为信仰内容的观音崇拜在广州极为盛行,在南齐时期广州民间已经开始修建观音庙,梁陶弘景《真诰》卷三记载:南齐永明初年(483- 494)陆瑜游广州,“时往南海观音庙烧香,会有一道人,见瑜叹曰:‘子有贵相!’瑜复问此道人何所,道人曰:‘我北天竺人,此非久停所也。’瑜甚怪之。”“北天竺”指的是古印度、西亚及其周边地区,此“北天竺人”在广州观音庙烧香,说明印度等国已有商客在南朝梁的广州从事文化交流甚或经商活动。同书卷二十八《续齐梁高僧传》记载:东晋时有天竺摩诃衍“往游南海,憩此山林,依凭帝释及观音神,于诸石上自运斤斧,镌成像仪”,这里的“此山林”指广州北郊的白云山,在白云山白云洞内有一“石室观音”。《续齐梁高僧传》还记载:晋隆安(397- 401)之初,“外国商人遇广州,发神梦曰:‘可往天竺取经,将还中夏,自当有人护助汝。’”这些记载说明,南北朝时期海外和南亚地区商人或僧人已到广州修建和求拜观音庙了。
唐朝时期,朝廷在广州设市舶使掌管对海外各国的通商事务,并在广州蕃坊内设立了由朝廷任命的官吏专管各国商人、使节以至留学生等的宗教及生活。由于佛教受到唐朝廷和中外商人的推崇,在蕃坊内修建了不少寺、观和庙。据传唐代的波斯和天竺商人修建了海幢寺的前身怀圣寺,并在这里修建了观音庙,专事对观世音菩萨的膜拜。南园寺也是在唐朝初年“夷舶”纷呈时,由“东瀛诸国朝贡者”所建。
宋朝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鼎盛时期,广府地区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观音信仰在海内外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广州的达道观就是这一时期由宋代的日本僧人建醮所建。“达道观又名观音庙,相传宋时日本僧道渊(一曰道元)建醮于兹,遂结草为庵,镌石柱二,一曰‘达摩观海处’,一曰‘仙踪圣迹’,因是得名曰观音庙。明崇祯间,郡人杨廷麟改建道观。”
明朝是广府地区的鼎盛时期,其商业的发展更为突出。这一时期的广府地区出现了“天下四聚商贾纷集”(明陈荆敷《花舫缘》卷四引)的繁华富庶景象,佛教特别是观音菩萨备受官府及平民百姓的推崇,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