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间是几点钟?
在公历月中有两个节气“冬至”和“夏至”,它们分别标志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两个重要位置—— “至”的意思就是到了,“冬至”就是太阳到了黄经270度的地方,“夏至”是太阳到了黄经90度的地方。
而“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四个节气又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根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出来的,以阳历的月相变化为背景,将一年划分为四个季度(立春、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立秋、秋分、寒露;立冬、小雪、大雪),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含义。 冬至,从这一天开始,白昼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夏至,从这一天开始,白昼时间一天比一短;
春分,这一天全球昼夜相等;
秋分,这一天全球昼夜相等;
冬至,这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在这其中,“冬至”和“夏至”不仅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还对应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变化。 当太阳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它的运行速度达到最快,为每年153秒,而位于远日点的第二年,它的运行速度最慢,为每年146秒。当太阳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正逢农历十二月末或月初,所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夜里最长;而当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正好处于农历六月中旬或者末初,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时间最短,晚上最长。因此有了“冬至”和“夏至”。 从“冬至”开始,白昼时间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进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