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半山在哪里?
“半山”,这个地名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又好像很近——远到需要百度一下它在哪里;近到每天路过而从未多想。
其实,“半山”就是杭州城北的一个旧小区名字。 半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宋初文坛领袖梅尧臣(1002-1060)的《闻钱塘贾屯田之丧》诗中:“吾友东南美,名贤何止君。早充下邳尉,亦居钱塘湖。宦游五陵去,乡望两浙分。才高身俊逸,道在言必儒。官称盐铁副,年增八十余。世传忠孝业,家继诗书庐。”
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西湖,贾屯田是钱塘人,生前做过京兆府盐铁判官、太常博士等官职。他去世时梅尧臣正在京师做官,听到消息特别悲痛,写了这首长篇悼亡诗。
从梅尧臣的诗中可知,唐代时就有“半山”这个地名了。而且,贾屯田就葬在半山。此后,每逢清明、冬至等节气,当地人士都前往祭祀。
到了宋朝,有不少文人墨客来半山游玩,留下不少诗词和文章。元明清三代,虽然也有文人来此,但留下的文字并不多。 直到鸦片战争后,上海和浙江间开通了轮船客运业务,杭州城北的武林门外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住宅区,叫作“拱宸堂”,也就是今天的拱辰堂社区。这里毗邻运河,交通便利,土地价格低廉,吸引了很多从钱塘江以北来的新居民落户。他们以北方人的勤劳与质朴,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座新房。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拱宸堂周围渐渐形成了半山村、北新巷、南肖埠等自然村。这些村庄的建筑风格迥异于传统的江南民居——砖瓦结构,高大宽敞。人们在这里耕作、繁衍,逐渐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居民聚落。由于交通便捷,这里的房屋很受外地人的青睐,许多外地人都到这里购置房产。
据《拱宸堂志》记载,当时的拱辰堂有“民房万数”(意思是有上万间的民房)。可见其规模之大。 不过,这一带虽然房屋很多,但是管理很混乱。地皮被私自划分成一块块出售,建筑工人随意搭建,形成了一条条小巷。为了治理这里的违章建筑,1938年和1957年,杭州两次拆除了半山的违章建筑。尽管如此,这一带还是保留着大量的平房和弄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半山”这个词似乎被束之高阁,少有人提及。知道这里的人,也只会把它当作一个旧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