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哪?
在越秀区 坐公交的话,在解放北路站或中山纪念堂站下车即可,有30路、107路、185路、209路、217路、243路、265路、273路、283路、284路、285路、305路、308路、528路、833路、864路、大学城专线1路等公交车可到达 乘坐地铁的话,就可以乘到地铁一号线或二号线,在公园前站下车,C出口出就是了 这个建筑是近代以来广州市最具标识性的建筑符号之一,它是广州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见证,也是百年来广州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
1921年中共一大后,国内出现了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浪潮。1923年为适应形势发展,中共三大决定成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党部,并选出了由谭平山等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党的全国最高机关。随后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了中央组织部等部门,确定了委员的名额,其中就有作为广东区总部负责人的邓仲夏。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同时也作为国民党组织的机关办公地,1924年1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在广州东郊建“总理陵园”(现改名为中山纪念堂);同年9月,开始兴建。
设计师何济林采用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中轴对称、庄严宏大。首长办公室采用中国宫殿式,配以廊柱、拱形门窗及西式的雕花装饰,显得古朴典雅。
虽然因抗战等原因曾先后数次成为党政机关所在地,但广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座建筑最初的使命——“以人事记忆伟人”。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全面规划和维修,使之真正成为“集纪念、游览、参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区东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是1928年1月广州市民在原广东督练公署遗址上集资筹建。1931年动工兴建,1937年6月竣工,花费国币二百万元。纪念堂占地面积6. 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20平方米,为现代混合结构宫殿式建筑,庄严壮丽,巍峨宽敞,是典型的仿古宫殿式建筑,融汇着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纪念堂分为堂前广场、主体建筑、陈列馆三部分。堂前广场是一巨型草坪,四周以回廊环绕,布局严谨。主体建筑长89. 63米,宽61. 46米,高47. 5米,为全钢结构。顶部全部用钢筋混凝土筑成,上面覆盖铁皮。三层重檐,八盏大红灯笼高挂四角。堂前中央竖有双石柱,上嵌“青天白日”图案。正门上是蒋中正所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九个镏金大字。门内为宽阔的长方形会堂,四周三层回廊环绕,可容纳万人开会,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会堂。纪念堂内有孙中山铜像和大型壁画。堂后有195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新建的孙中山纪念室,内藏孙中山先生手迹。纪念堂建成后,广州各界集会、游艺活动多在此举行。建国后,这里又是广州接待国外贵宾和举行重大庆典、演出、展览活动的地方。
纪念堂后原是孙中山陵园,内建中山先生衣冠冢,园中有孙中山铜铸半身坐像,高2米,用10余吨黄铜熔铸而成,像座的基石上刻“天下为公”四字,是当年参加“六二九”起义的老战士于1951年4月筹建纪念堂时捐赠的,后来迁至越秀公园。衣冠冢原占地10余亩,后辟为园场,建六角亭,修筑绿茵道,道旁种植成群成片树荫繁茂的白兰、山茶、芒果等果树,果熟时,满园飘香四溢。园场中修筑了106级的宽阔大理石梯级。每到节假日,这里就是广州市民欢乐的海洋,人们尽情游玩,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