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哪有拜佛的?
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自然留下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化遗迹。其中,大兴善寺距今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是中外闻名的古刹。
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内兴善寺西街。在唐开元年间,它与大慈恩寺、荐福寺、太平兴国寺、华严寺,并称为长安五大译经场。著名高僧不空三藏及惠果大师就在这里译经传法。在当时,大兴善寺是密宗教法中心。
兴善寺初名“遵善寺”,为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朝廷诏令所建的全国十八座“法桥”之一。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改名为兴善寺。前秦苻坚建元年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曾在该寺住锡,为僧众讲经说法,并在姚秦时期受诏在大兴善寺主持译经,译出经律论传43部、313卷,《大品般若经》即出于大兴善寺,罗什弟子道生、僧叡、僧肇、僧印等亦于此寺弘教著文。大兴善寺遂成为鸠摩罗什在中国弘法实践的中心,亦为我国早期佛教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大兴善寺在历史上经历过十三次比较严重的损毁,其中有三次为战乱所造成的,其余为天灾。在北周武帝于建德二年(573年)下令灭佛,“废天下诸教,唯留佛教一寺,沙门、白衣,皆令就业”时,大兴善寺以长安独存一寺的优待幸免于难。但隋文帝在其灭北周恢复佛教的第二年,即开皇二年(582年),还是下诏“汉京大兴善寺,晋曰遵善,今可改为弘善”。唐朝建立以后,大兴善寺重新获得“兴善”的称谓。
公元654年,唐高宗下令重修大兴善寺,翌年(655)落成,其规模为九进院落,殿阁楼堂共计230余间。此后,大兴善寺屡经战火兵灾,又多次得到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同治年间(1867年一1874年),但寺宇已不如前弘丽。
从大兴善寺建成后,即有来自西域各国和印度的僧人到此弘法,这里不仅高僧大德辈出,而且也不断有人从这里东渡日本、朝鲜传播佛教。从该寺去西域求法者也不少。印度高僧宝云、佛陀波利、月护、菩提留支、达摩笈多等,都曾在这里翻译传播佛经。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归来,也曾在该寺翻译经论多部。隋唐时期,天台宗、三论宗和密教等许多宗派的祖庭都设在大兴善寺内。唐开元八年(720年)天竺僧人金刚智至中国,于大兴善寺传授胎藏界的法门。后弟子不空又从师子国请来金刚杂密诸经并在大兴善寺译出广弘。以后惠果传承不空之法,大兴善寺成为唐代密教盛行之中心和汉地佛教密宗祖庭。从大兴善寺东的“荐福坊”曾出高僧72名,足见这一带出家僧人在唐代极盛的时代。
明万历年间,日本僧人僧远,在大兴善寺拜密宗高僧为师,返国后,建立了“日莲正宗”,后被日本政府定为国教,现大兴善寺内犹存“日莲正宗”之碑。明清时期,兴善寺所设讲堂和禅堂,对弘传佛法,培养僧才起了很大作用。民国以后,兴善寺仍僧侣云集,高僧辈出。解放前寺院尚存八大院落。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视文物保护,修建了僧房、藏经楼、玉佛殿、禅堂和斋堂等。
大兴善寺曾多次遭到严重破坏,规模已大为逊色,现仅有两进院落,殿宇20多间,占地7393.5平方米。第一进院落正面是钟楼、鼓楼,东西配殿为寮房。第二进院落是三重檐硬山式山门,上有铁佛殿三字,其上为“兴福寺”三字门额。进得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殿内佛像俱全,左右为两尊天王塑像,神态威严。天王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间,分别安放着玉佛殿和禅堂,从禅堂右侧上10余级台阶有一两层六角形楼阁名振锡阁,阁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和明代铁钟一口。佛殿之后是藏经楼,在藏经楼下有小佛堂三间。1983年,大兴善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兴善寺原属长安县,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城区不断扩大,寺周围逐渐成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现隶属西安市南院门办事处兴善西街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