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泾阳不划到西安?
泾阳县隶属于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北部,渭北旱塬“白菜心”地带。东连三秦要道的“壶口”,南依古都西安、咸阳,西邻革命圣地延安,北接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
古有“金豳、银台、玉鄜、宝庆”,“玉鄜”即当今的陕西铜川、旬邑、淳化、长武及甘肃正宁、泾川等地,古时统称邠(bin)州,属九州首州。西魏废帝元年(552年)设鄜(fū)州,北周保定年间(561—564)废州置鄜县。北周明帝时,置鄜城县,属宜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州废,复为辅县,属宜君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鄜城为鄜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并鄜城入丹徙县,鄜州治丹徙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改丹徙为鄜城县,复并鄜城县入鄜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升鄜州为丹州,鄜城复为丹州州治。其后各朝各代,或称丹州,或称鄜州,治所在州治或鄜城。民国2年(1913年),改丹州为鄜县、丹州,合置于鄜县,并治丹州,属京兆道。民国16年,省道制,鄜县属陕西省绥西行政区。民国24年属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12月,丹州改称丹县。民国38年6月,丹县、鄜县合并为丹鄜县。丹鄜县1949年7月改名为志丹县。
西魏置宁夷、安定二镇。北周置安定、义兴、普乐三县;同年(大成元年)改普乐为普安,并义兴、普安二县入安定,安字加土为安西县。隋开皇三年废安西县,合入同昌县;三年(583年)改同昌为兴平县。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改兴平县为同昌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复为兴平县。隋义宁二年(618年),置同州,改县仍为同昌县,属同州。唐(618年)改同昌县为冯翊县,属同州。《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河州,以安夷、高阳、安定、同昌(唐兴平县前身)四镇为二州地”。唐建中二年(781年)改冯翊县为同昌县,同年改同州为宁州,同昌县为宁州州治。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宁州为同州,县仍为同昌县,属同州。北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改同昌县为大荔县,属同州。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攻破同州(今大荔县),废州治,县并入鄜延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升县为州,属陕西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复改州为县,属西安府。民国2年废府,属陕西省京兆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县直属陕西省,属渭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西周为频墟所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池阳(今泾河北)县,晋泰始四年(268年)废。北魏初设安汉(一说设于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北周开皇三年(583年)改池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泾阳县,治地在今泾河北泾乾公路西1公里处。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泾水溢流浸县,徙治泾河北20公里石桥山(今云阳镇)。唐乾宁二年(895年),泾水复大溢,县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