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好还是鼓楼好?
钟楼,坐落在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塔钟楼,楼体为重檐三滴水三层四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楼内有螺旋形回廊可供登临,高36米,基座长35.5米,宽34.5米,占地面积1377.5平方米。底座是高8.6米的正方形台体,全系青砖砌造,外包有青石和水磨砖,台体下有八面券洞,与东南西北大街相通。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时,因砖石台基上为木架结构,风吹日晒雨淋,木头糟朽虫蛀断裂,1699年,即清代康熙三十八年进行过落架大修,换梁加固;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陕西发生了8级地震,古老而高大的钟楼竟然安然无恙,足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聪明才智。1954年,陕西省拨款重新维修了钟楼,1956年西安市又拨款对钟楼周围的地面和道路进行了首次修整。1957年,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将“西安钟楼”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坐落在钟楼西北,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还早四年。明(1926年)清(1930年)和民国时期先后维修三次,1984年大修,1991年维修,都按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鼓楼楼体为重檐歇山三滴水式,面阔七间、33.4米,进深五间、21.4米,高24.2米,台基高7.9米,楼通高32.2米。
“晨钟暮鼓”说的是古代中国城市中很有生活情趣的两件事情。古代中国大多数城市中都有钟和鼓两种报时的工具,钟和鼓的安置场所都是两层的高楼,即钟楼和鼓楼;钟和鼓的用途有两个,其一是报晓,其二是防火。 在没有汽笛和警铃以前城市中的重大事件通过钟或鼓来通报给全城的居民,譬如皇帝驾崩或者是新的皇帝即位都要鸣钟击鼓,以区别于日常生活。 大部分的城池只有鼓楼而没有钟楼,钟楼一般存在于州府以上的城池,鼓则是所有城池都具备的。
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听到晨钟暮鼓之声了,但那古老的钟楼、鼓楼依然屹立在西安,成为古都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成为西安人民和中外游客心目中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