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珍珠吗?
在上海,可以买到高品质的淡水珠、海水珠、仿珍珠以及各种首饰配件; 也可以买到制作珍珠饰品的工具和材料。 但如果你问的是关于人工培育珍珠或者珍珠养殖的技术问题,我估计你很难找到答案。 因为这是一个很“私”的话题,就像你可以去超市买酱油,但是很难找到酿造工艺一样。
很多人对于天然珍珠的起源很感兴趣,因为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 我在《天然珍珠的溯源》一文中曾经提到过中国作为天然珍珠产地所拥有的三大古珠址——江苏盱眙、安徽怀远和四川雅安,并且详细介绍了这些古珠址出土珍珠的特征和年代。
不过我还没有讲到这三个地方为什么会成为上古时期的产珠地呢。 关于这个原因,我在《从海洋蛋白到淡水养殖——我国珍珠产业60年发展历程(1958~2018)》中有过介绍,这里可以再回顾一下: 距今7000多年以前,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养殖珍珠的方法,并且出产的珍珠质量优良。之所以能够实现养殖珍珠,是因为当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处于海域与内陆的交互区域,既有着海洋动植物资源,又有着丰富的淡水鱼类和虾类,这使得人类既可以从中获取海鲜又可以模仿海洋生物生长环境养殖珍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灌溉技术的普及,中国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迅速发展,黄河流域逐渐成为人口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相对落后半渔猎半农耕的长江流域则开始大量向中原输入粮食和丝织品,并由此获得铁器和其他手工业产品。
随着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先秦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珊瑚、水母、海螺等海洋生物资源和河蚌、田螺等淡水生物资源逐渐输送到黄河流域,为后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工养珠提供了重要食材。其中河蚌是人工养珠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据,至少在隋代(公元581~618)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人工养珠技术,且所用的珍珠贝来源于河蚌。 在宋代陈磊的《本草衍义》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关于淡水育珠的记载: “水银浸珠法:取活蚌,用泥封固其壳,加水汞于内,使其自化,取出珠后,却将旧泥洗去,以凉水淘净。如此数次,自然光莹可爱。”
至少在宋朝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解剖河蚌取珠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来培育珍珠了。 那么为什么宋朝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人工育种珍珠的技术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火烧毁了无数家园,使得人口剧减,河流改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能够用来培养珍珠的河蚌没了,自然人工育珠也就成为了历史。